-
【黑龙江招商】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核准3172亿元 交通能源成重点领域
2023年第三季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5个,总投资3172亿元,主要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这批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为各地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一)投资规模与结构呈现积极特征。从投资领域看,交通行业在本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显著,9月份审批核准的14个项目总投资1778亿元,主要集中于该领域。能源项目同样构成投资重点,两类行业协同发力,体现出基础设施建设对稳投资的支撑作用。项目安排紧扣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重服务重大规划实施,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集聚。 (二)交通项目助力区域互联互通。新建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项目的审批,将完善西南地区快速铁路网络,强化成渝城市群与滇中城市群的联系,促进沿线城市间的经济协作和人员往来。长江上游朝天门至涪陵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将提升长江干线航运保障能力,优化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沿江产业布局和物流效率提升奠定基础。这类交通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推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政策导向服务高质量发展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核准工作聚焦补短板、强弱项,通过精准投向交通、能源等领域,既为当前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动力,也为长远发展积蓄势能。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优化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能源项目优化供给保障能力。本季度核准的能源项目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符合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要求。这些项目的建设将提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同时推动能源产业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与交通项目的协同推进,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审批效率体现服务效能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确保项目及时落地。通过简化审批环节、加强部门协同等措施,为项目单位提供便利,推动投资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种高效的审批服务,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 (六)投资拉动效应促进经济循环。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加,将带动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增长的局面。同时,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项目建成后,还将为沿线地区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七)区域发展战略得到深入实施。此次审批核准的项目紧密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重庆、昆明等重点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将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八)社会资本参与空间持续拓展。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能源等领域建设,通过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这不仅能够缓解政府投资压力,还能引入市场机制提高项目运营效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九)项目管理确保投资效益发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对审批核准项目的后续管理,督促项目单位严格按照批准内容组织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同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问题,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应有作用。这种全过程的管理服务,有助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投资的良性循环。 (十)长期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通过持续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将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着眼于当前稳增长需求,更注重长远发展,将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25-07-10
-
【哈尔滨招商】哈尔滨农副产品对接会助力民营经济 签约额突破6270万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的农副产品对接会成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实现招商引资与产销对接双突破。黑河市企业凭借优质农产品和区域品牌优势,达成多项合作协议,总签约额达6270万元,其中台资企业粮食饲料加工项目及“极境寒养”品牌采购协议成为亮点,展现了黑龙江农副产业的竞争潜力。 一、对接会创新模式打通产销链条 活动采用“线下2天+线上5天”的融合形式,覆盖更广客商群体。55家民营农副产品生产企业集中展示黑河大豆、山特产、五大连池矿泉水等8大类200余款产品,线上平台提供供需匹配、云洽谈等综合服务。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参展成本,提高了对接效率,线上访问量累计超10万人次。 二、黑河特色农产品成为签约主力 黑河市依托“极境寒养”区域公共品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签约项目中,黑河绿农集团凭借标准化种植和可追溯体系,与多家采购商签订2010万元订单,涵盖大豆精深加工产品及有机山珍。五大连池矿泉水企业首次以“冷矿泉”概念打开南方市场,现场签约额较往届增长40%。 三、台资项目落地凸显投资吸引力 自贸区黑河片区管委会与台资企业签订的粮食饲料加工项目分两期实施,首期投资2000万元,将利用俄罗斯进口非转基因大豆资源,打造跨境农业产业链。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加工量达5万吨,填补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高端饲料生产空白。 四、政策服务赋能民营企业发展 黑龙江省工商联联合多部门在对接会期间推出金融扶持、物流补贴等配套措施。金融机构现场为23家企业授信1.2亿元,物流企业开通“黑河—哈尔滨”农产品绿色通道,运输成本降低15%。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开展品牌维权指导,强化“极境寒养”商标保护力度。 五、品牌化战略提升产业附加值 通过对接会平台,黑河市企业逐步从原料供应转向品牌输出。数据显示,使用“极境寒养”品牌的企业产品溢价空间达20%-30%,本次签约的稻米类产品单价较普通市场价高出1.8倍。未来黑龙江计划将此类对接会扩展至肉制品、乳品等领域,持续放大产业集群效应。
2025-07-10
-
【牡丹江招商】牡丹江市以“十大投产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牡丹江市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提速工程,全力推进“十大投产项目”建设,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这批项目涵盖天然纤维素、食品包装、豆制品生产等领域,总投资规模可观,预计投产后将显著提升区域经济贡献。牡丹江市通过落实领导包保制度、强化跟踪服务等举措,确保项目按期投产,进一步巩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全省的领先优势。 一、项目总体情况与战略意义 牡丹江市重点推进的“十大投产项目”涉及多个产业领域,包括霖润天然纤维素、恒丰5万吨食品包装和生活用纸、穆棱尊味豆制品生产等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兼具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领域拓展特点,是牡丹江市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施“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策略,牡丹江市旨在形成项目集群效应,为区域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核心支撑。 二、政策保障与推进机制 为确保项目高效落地,牡丹江市建立了领导分片包项目制度,由市级领导牵头成立专班,协调解决土地、审批、配套等关键问题。同时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对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跟踪进度。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牡丹江市在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有效降低企业投资运营成本。 三、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方向 “十大投产项目”集中体现了牡丹江市“老字号”改造与“新动能”培育并重的发展思路。在造纸领域,恒丰项目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产品高端化;霖润天然纤维素项目延伸了林产工业链条;穆棱豆制品项目则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品牌化发展。这种布局既巩固了传统优势产业,又加速了绿色食品、生物经济等新兴领域的突破。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估 据公开数据显示,这批项目建成后将在销售收入、税收贡献等方面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尤为重要的是,项目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牡丹江市通过项目投产进一步夯实了工业经济底盘,为后续招商引资树立了示范标杆。 五、后续规划与长效发展 牡丹江市将持续深化“三个十大”项目体系(续建、开工、投产),形成项目梯次推进格局。未来将重点围绕产业链延伸、技术创新等领域谋划新项目,同时加强投产项目的产能释放监测与服务。通过建立项目储备库、完善评估机制等措施,确保工业投资可持续增长,巩固高质量发展态势。
2025-07-10
-
【黑龙江招商】前10月规上互联网企业收入增21% 数字经济发展韧性持续凸显
2023年前10个月,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行业在研发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经济等领域协同发力,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产业发展态势稳健,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力。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互联网企业落地,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发挥引领作用,形成涵盖基础服务、应用服务、平台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消费升级带动数字内容、在线服务等需求持续释放,为行业增长提供坚实市场支撑。数据显示,行业收入增速较前9个月进一步提升,表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技术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全行业研发费用保持高位增长,重点企业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领域加大投入,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头部企业加快开源生态建设,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技术突破,形成多层次创新体系。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推荐、自动驾驶等场景广泛应用,云计算服务支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三)信息服务规模扩大,内容消费呈现多元化趋势。网络音乐和视频、网络游戏、新闻信息等信息服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反映出数字文化消费市场活力。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持续创新,满足用户多样化精神需求;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优化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此外,数字内容出海步伐加快,国产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产品在海外市场影响力逐步增强,成为文化贸易新增长点。 (四)平台经济赋能实体,服务民生作用持续凸显。互联网平台企业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服务平台整合本地商户资源,优化即时配送体系,提升社区服务便利性;网络销售平台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平台经济在促进就业、稳定供应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 当前,我国互联网行业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稳增长、促创新、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行业将持续释放发展潜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0
-
【勃利县招商】勃利县大豆深加工项目稳步推进 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引擎
七台河市勃利县春力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大豆深加工项目作为当地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依托区域大豆资源优势,通过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及多元化产品线,着力构建大豆全产业链加工体系,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预计全面投产后将成为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项目建设背景与资源依托。七台河市勃利县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肥沃,适宜大豆生长,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大豆产区之一,拥有稳定的优质大豆原料供应基础。为推动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提高附加值,勃利县立足资源禀赋,规划建设大豆深加工产业项目,春力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大豆深加工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项目选址于勃利县食品工业园区,该园区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条件,为项目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项目规划与建设进展。项目规划建设年加工大豆3万吨生产线,涵盖大豆调和油、大豆蛋白等四大类9种产品,致力于实现大豆资源的综合利用。厂区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车间、库房、检测中心及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在投资方面,项目总投资规模为6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60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自2015年启动以来,项目已累计投入2500万元,完成了生产车间、库房、检测中心等核心设施的建设,供水、供电等配套工程也已同步到位,为后续生产线安装及调试奠定了基础。目前,企业正积极通过引进资金等方式筹措剩余3600万元资金,以确保项目整体工程顺利完成并尽快投入生产。 (三)合作模式与资金筹措。为保障项目资金需求,推动项目早日投产达效,项目单位采用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资金,积极寻求具备技术、资金或市场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不仅能够解决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还将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助力项目在投产后实现高效运营。这种开放的合作模式符合当前招商引资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方产业发展,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经济效益与产业带动作用。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9800万元,年创利税3960万元,将显著提升勃利县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经济效益。在产业带动方面,项目的实施将直接拉动当地大豆种植规模的扩大,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稳定大豆收购价格,保障农民增收。同时,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物流运输、包装材料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为勃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质量保障与技术支撑。项目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了专门的检测中心,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将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出厂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控,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技术方面,项目生产线将采用国内先进的大豆加工工艺,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大豆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大豆深加工技术在当地的应用与推广,提升区域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作为勃利县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项目,春力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大豆深加工项目的推进,不仅是当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也为黑龙江省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案例。随着项目的逐步完善和投产,将进一步夯实勃利县作为大豆加工基地的产业地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5-07-10
-
【黑龙江招商】北大荒集团携470种产品亮相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北大荒集团组织18家企业以“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为主体,携8大类470种优质农产品参展,通过展览展示、品鉴推介等形式展现品牌新形象,积极开展产销对接与招商引资活动。 (一)展区设计彰显品牌定位。北大荒集团展区位于中央展区,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以国际白为主色调,搭配农业绿与丰收金,构建起兼具现代感与农业特色的展示空间。展区内科学划分米、面、油、乳等产品展示区、推介品鉴区、品尝区和直播区,通过实物陈列、图板展示、现场蒸煮等多元化形式,全方位呈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生动诠释“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的品牌理念。 (二)产品矩阵凸显品质优势。本次参展的470种产品涵盖绿色粮油、特色山珍、保健食品、即食佳肴等8大品类,既有完达山婴幼儿配方乳粉、查哈阳大米等传统优势产品,也包含九三豆浆豆、北大荒果蔬豆腐、亲民有机酸菜等创新品类。所有参展产品均通过严格质量检测,其中有机产品占比达30%以上,绿色食品认证率超过85%,充分体现北大荒在优质农产品供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三)多元活动促进产销对接。展会期间,北大荒集团举办多场产品推介会,重点介绍“绿色智慧厨房”战略下的新产品开发与市场布局。现场设置的品尝区通过蒸煮米饭、冲泡豆浆等互动体验,让观众直观感受产品品质;直播区则邀请专业主播开展线上推介,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引流。系列活动有效搭建起供需对接桥梁,为后续深化区域合作、拓展销售渠道奠定基础,助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 (四)品牌战略引领产业升级。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北大荒集团以此次展会为契机,全面展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慧化转型的成果。通过整合旗下产业公司和分公司资源,“抱团”参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品牌整体影响力,更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下一步,集团将持续聚焦绿色食品产业,加强科技创新与市场开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5-07-10
-
【大庆招商】大庆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大庆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市场和法治环境,成为东北地区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在招商引资方面,大庆市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三年引进4.3万名人才,为市场主体提供强力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高效政务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大庆市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举措,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效率。通过整合部门职能,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缩短50%以上。政务服务的优化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 二、优化市场法治环境保障公平竞争秩序 大庆市强化法治保障,出台系列政策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行为。建立信用监管体系,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法治环境的改善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大庆。 三、广纳英才汇聚动能夯实发展核心要素 大庆市实施“打捆引才”计划,三年引进4.3万名人才,人才总量达4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7.6%。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大庆市构建了“引才、留才、用才”全链条服务体系。青年人才比例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大庆市将营商环境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吸引力。在东北地区经济转型背景下,大庆市以营商环境优化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支点。 大庆市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了营商环境的全面优化,为市场主体和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未来,大庆市将继续以营商环境建设为核心,推动城市竞争力持续增强,打造更具活力的经济生态。
2025-07-10
-
【北安市招商】大豆蛋白纤维产业化项目推动农业资源高值化利用与纺织业升级
大豆蛋白纤维作为新型健康纺织材料,正成为农业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重要方向。河南省周口市某年产1万吨大豆组织纤维生产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实现了豆粕资源从饲料向高端纺织原料的转化。该项目以浸出豆粕为原料,提取蛋白质制成纤维,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纺织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示范案例。 一、大豆蛋白纤维的技术特性与市场优势 大豆蛋白纤维是以榨油后的豆粕为原料,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提取蛋白质,再与高分子材料共混纺丝制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行业报告指出,该纤维含18种氨基酸,其亲肤性与保健功能优于传统棉纺材料。从生产成本看,每100公斤豆粕可提取40公斤蛋白质,单位能耗仅为真丝生产的30%,羊绒生产的7%,且保留了豆粕的饲料价值。江苏省苏州市某纺织企业测试数据显示,大豆纤维的吸湿透气性比棉花高20%,抗菌率超过90%,已通过国际生态纺织品认证。 二、产业链整合助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该项目在河南省周口市建设10万平方米生产基地,涵盖蛋白提取、纤维纺丝、成品织造全流程。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局资料显示,我国年产豆粕约7000万吨,其中60%直接用作饲料。该项目的实施使豆粕蛋白质利用率提升35%,残渣仍可返回饲料产业链。山东省德州市开展的类似项目证实,每吨大豆纤维可增加豆粕附加值8000元,带动农户每亩大豆增收300元。国家发改委将此类技术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目录》,明确其资源循环利用价值。 三、经济效益与产业带动作用分析 项目总投资25亿元,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达3.6亿元。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显示,同类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约为5年。浙江省杭州市某产业园区测算表明,万吨级大豆纤维生产线可消化周边200万亩大豆产量,间接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年利润11亿元的预期需结合纺织市场波动性评估,中国化纤协会建议分阶段释放产能以规避市场风险。 四、可持续发展前景与政策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纲要》将生物基纤维列为关键技术攻关方向。安徽省合肥市已建立大豆纤维产学研基地,其产品在医用敷料、高端服饰领域应用占比达40%。生态环境部的生命周期评估报告证实,大豆纤维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比涤纶低62%。当前需重点关注蛋白提取纯度的稳定性,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在牵头制定行业标准,预计将推动产能进一步释放。 该项目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农业副产物的梯度利用,其经验可复制到其他粮油主产区。随着消费者对功能性纺织品需求增长,大豆蛋白纤维在运动服饰、家纺等领域的市场渗透率将持续提升,但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行业标准建设以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2025-07-10
-
【北安市招商】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助力农业产业化升级 招商引资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全国多地成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吉林省松原市为代表的玉米主产区,通过建设现代化玉米淀粉深加工生产线,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这类项目通常涵盖玉米淀粉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两大环节,可生产特制玉米粉、膨化食品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显著作用。 一、玉米淀粉加工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玉米淀粉是以玉米为原料经多重工序制成的白色粉末,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玉米淀粉及其衍生产品市场需求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山东省潍坊市建设的年产1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采用亚硫酸浸泡工艺,产品蛋白质含量控制在0.35%以下,达到食品级标准。河南省周口市重点发展的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已形成从原料处理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二、典型项目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标准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通常规划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核心建设内容包括原料预处理车间、淀粉提取车间、精深加工车间等主体工程。河北省邢台市某重点项目引进德国离心分离设备和瑞士干燥系统,淀粉提取率达98.5%。关键技术指标包括:浸泡工序中亚硫酸浓度控制在0.2%-0.5%,破碎细度达到60目以上,干燥温度维持在40-45℃以保证淀粉品质。副产品如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等可同步回收利用。 三、投资效益分析与市场空间 典型项目投资结构显示,固定资产投资约占50%-60%,用于厂房建设和设备采购。辽宁省铁岭市某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数据显示,特制玉米粉产品毛利率维持在25%-30%区间,投资回收期约3-4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统计表明,玉米膨化食品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8%,其中东北地区消费潜力尤为突出。项目经济评估需综合考虑原料采购半径、能源成本及物流费用等因素,内蒙古通辽市部分企业通过建立原料基地将生产成本降低12%。 四、政策支持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将玉米深加工列为重点支持领域。山西省晋中市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15%-20%的设备购置补贴。环境保护方面,陕西省榆林市要求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废水处理系统,COD排放浓度严于国家标准20%。建议项目建设单位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如甘肃省张掖市建立的"企业+科研院所"模式,开发功能性玉米淀粉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2025-07-10
-
【伊春招商】伊春鹿鸣矿业创新营销实现首月营收近2亿元开门红
黑龙江伊春鹿鸣钼矿有限公司作为黑龙江伊春招商引资重点企业,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营销策略,在2024年首月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近2亿元,喜迎“开门红”,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创新营销模式,激活市场活力。公司坚持市场导向,实施灵活多元的营销手段。通过与亿览网等行业主流报价网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在钼市场的价格引领作用,及时研判市场动态,优化资源配置。结合库存状况与市场需求,创新采用预售模式,实现资源合理分配,有效缓解库存压力。同时,以现金交易为主要结算方式,加速资金回笼效率,为企业运营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二)优化客户服务,夯实市场根基。在客户服务管理方面,公司注重深耕现有客户群体,同时加大新客户开发力度。通过定期开展客户走访与品牌推介活动,加强与客户的双向沟通,深入了解客户生产经营及采购需求。实施客户分级管理制度,综合分析客户生产规模、采购能力等要素,针对性提供差异化服务,确保及时响应并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通过产品细化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三)赋能区域发展,彰显企业担当。作为黑龙江伊春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伊春鹿鸣钼矿有限公司始终秉持“发展企业、回馈地方”的理念,通过稳健经营和业绩提升,为当地税收增长、就业稳定贡献力量。公司的良好开局不仅展现了企业强劲的发展韧性,也为黑龙江伊春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注入积极动能。后续,公司将持续聚焦市场变化,深化营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协同共进。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